从《琅琊榜》了解古代礼仪之“丧礼”

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假期,我在家盘整、梳理了近期的工作开展情况,这段时间也总结、撰写了不少自己对于古代礼仪文化的见解。同学看到我近期更新的公众号,点赞了公众号的定位:“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研究和认知,我想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仰。”这也给我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重新运营公众号,输出内容也是一件艰难的选择,这一份艰难是源自我对古代礼仪文化的思考和认识。如今,公众号内容也日渐成型,内心万分欣喜。

清明节时,整理了古代民俗传承之清明节,我把它归纳到新的文本栏目里《以礼相见,聊传统节日》,以便日后统一整理输出一系列文章来。我们知道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国人们一般将“清明”纳为祭祖扫墓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礼仪。而这些祭祀礼仪以及葬礼在影视剧作品中也是常有体现。比如《琅琊榜》中的“丧礼”,场面可谓是宏大庄重。本期《漫谈古礼》想聊一聊古代礼仪之“丧礼”。

在历史文化长廊中,中国古代独特的大农业地理条件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等条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而丧礼更是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周礼·春宫·大宗伯》曰:「以丧礼哀死亡。」三礼之书中相当篇幅是讨论儒家丧礼的,如《仪礼》中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等篇就是专讲丧礼;此外,《周礼》、《礼记》中也有若干记载。丧礼构成周礼的重要内容,周礼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因而,丧礼也具有社会治理的功能。总原则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并由此产生了中国古代丧礼的一些基本特徵,即「重孝道、明宗法、显等级、隆丧厚葬」。此外,道家和佛教思想也对中国传统的丧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古代人死亡的称呼也不同。天子之死称为“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称为“薨”,大夫之死称为“卒”,士死为“不禄”,庶人之死才直接称之为“死”。在《琅琊榜》剧中萧平章身为长林王府的世子——长林王王位的第一继承人,长林军的副帅,他的死应该称之为“薨”。

聪明睿智顾全大局的长林世子萧平章因为既要救活中毒昏迷的弟弟,又要给维系着大梁国重要关塞的父亲解围,放弃了唯一一种可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救活萧平旌的办法,服下玄螭蛇胆后将自身的气血过度给萧平旌,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北境战场,在解开了父亲萧庭生被重军包围的局面后,气血衰竭而死。

古代葬俗概念:葬俗即处置死者的习俗。古代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之说,认为人的灵魂和活人一样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而具有活人不具有的神秘力量。这些灵魂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祸。传统的丧葬祭祀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丧礼(下葬前的仪式)、葬礼(下葬中的仪式)、祭礼(下葬后的仪式)。今天主要分享丧礼,有以下形式:

1、招魂复魄,人死之后,要举行招魂仪式,即所谓“招魂复魄”。具体做法是,由死者亲族持死者的上衣,登其屋顶,左执领,右执腰,向北呼死者的名字,而后将衣抛下。覆于死者身上。“招魂复 魄”是丧礼制度中一项基本内容。

2、沐浴,洗发澡身。濯发曰沐,澡身曰浴。

3、饭含,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4、掩,用帛将头部裹起来,以代替帽子。

5、幎目,覆盖死者面部的巾。幎目是裹头后,用方布盖在死者的整个面部。

6、瑱,用东西塞在耳内。

7、玉九窍葬俗,《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8、屦綦结跗,用带子缠绕死者穿的鞋子,在脚背打结扣。

9、殓,殓有小殓、大殓之别,举行两次仪式。给死者穿衣为小殓,大殓则是将死者尸体入棺。

10、冒,古指覆盖尸体的布,“君锦冒,大夫玄冒,士缁冒”。

11、绞,敛尸所用的麻布束带,将死者所穿衣服捆紧。

12、帛画、铭旌,帛画由绢帛制成,其上绘有细致、精美的彩色图画。三部分组成,分别表示天上、人间、地下。都是根据各种神话传说描绘的,人间则突出绘有墓主人的肖像和日常生活情景。铭旌,由丝麻制成,呈长条状,其上或有图案,或无,但都书写着墓主人的籍贯、姓名等,以表识死者姓名或代表死者灵魂。

13、出殡,把灵车运到安葬或寄放的地点。这一过程又隔一段间隔,称为葬期。运载尸体的车称为灵车,也称为柩车。出殡时柩车起行。送葬者执绋前导,称为发引。盖指牵引柩车的绳索以送葬,即位执绋。翣,古代出殡时的棺饰。路祭,沿途设筵祭奠。挽歌,古人送葬,执绋挽丧车前行之人所唱哀悼死者的歌。

另外,根据逝者身份分为三种,一是本地或外地亲友至丧家送葬。二是诸侯王、贵戚,政绩突出的臣子病逝,天子、皇后或诏令与死者同一级别者送丧。三是高级将领、功臣、权贵送殡,朝廷特遣御林军护送灵柩;或以骑、步、车三军兵种士兵,沿途列阵迎送灵柩。

在《琅琊榜》电视剧中萧平旌在萧平章的灵柩启程回到金陵前,执枪连声大喊“噫兴”,其实“噫兴”就是告神之意, 类似于曹操唱的《蒿里》、《薤露》这类古代挽歌。

《琅琊榜》这部影视剧作品不仅有传统的“丧礼”文化进行详细的展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正如《人民日报》对该剧的评价:“《琅琊榜》的故事时空虽然是架空的,电视剧却在细节上下了不少功夫,服饰、礼节等方面都可以察觉出参考真实历史风貌的心思。在一群戏说、琐屑的剧里,《琅琊榜》作为一部架空历史剧,却显出了正剧的范儿,试图叙说一种明朗的对赤子之心的坚持。花了心思,把每块板都尽量做长,这样的努力,观众看得到,也买账。”纵观《琅琊榜》全剧,无论是服饰、道具、礼仪等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剧中人物的思想内涵、气质风骨,都蕴含浓浓的“中国风”。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