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琅琊榜》了解古代礼仪之“丧礼”

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假期,我在家盘整、梳理了近期的工作开展情况,这段时间也总结、撰写了不少自己对于古代礼仪文化的见解。同学看到我近期更新的公众号,点赞了公众号的定位:“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研究和认知,我想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仰。”这也给我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重新运营公众号,输出内容也是一件艰难的选择,这一份艰难是源自我对古代礼仪文化的思考和认识。如今,公众号内容也日渐成型,内心万分欣喜。

清明节时,整理了古代民俗传承之清明节,我把它归纳到新的文本栏目里《以礼相见,聊传统节日》,以便日后统一整理输出一系列文章来。我们知道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国人们一般将“清明”纳为祭祖扫墓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礼仪。而这些祭祀礼仪以及葬礼在影视剧作品中也是常有体现。比如《琅琊榜》中的“丧礼”,场面可谓是宏大庄重。本期《漫谈古礼》想聊一聊古代礼仪之“丧礼”。

在历史文化长廊中,中国古代独特的大农业地理条件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等条件,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而丧礼更是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周礼·春宫·大宗伯》曰:「以丧礼哀死亡。」三礼之书中相当篇幅是讨论儒家丧礼的,如《仪礼》中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等篇就是专讲丧礼;此外,《周礼》、《礼记》中也有若干记载。丧礼构成周礼的重要内容,周礼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因而,丧礼也具有社会治理的功能。总原则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并由此产生了中国古代丧礼的一些基本特徵,即「重孝道、明宗法、显等级、隆丧厚葬」。此外,道家和佛教思想也对中国传统的丧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古代人死亡的称呼也不同。天子之死称为“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称为“薨”,大夫之死称为“卒”,士死为“不禄”,庶人之死才直接称之为“死”。在《琅琊榜》剧中萧平章身为长林王府的世子——长林王王位的第一继承人,长林军的副帅,他的死应该称之为“薨”。

聪明睿智顾全大局的长林世子萧平章因为既要救活中毒昏迷的弟弟,又要给维系着大梁国重要关塞的父亲解围,放弃了唯一一种可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救活萧平旌的办法,服下玄螭蛇胆后将自身的气血过度给萧平旌,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北境战场,在解开了父亲萧庭生被重军包围的局面后,气血衰竭而死。

古代葬俗概念:葬俗即处置死者的习俗。古代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之说,认为人的灵魂和活人一样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而具有活人不具有的神秘力量。这些灵魂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祸。传统的丧葬祭祀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丧礼(下葬前的仪式)、葬礼(下葬中的仪式)、祭礼(下葬后的仪式)。今天主要分享丧礼,有以下形式:

1、招魂复魄,人死之后,要举行招魂仪式,即所谓“招魂复魄”。具体做法是,由死者亲族持死者的上衣,登其屋顶,左执领,右执腰,向北呼死者的名字,而后将衣抛下。覆于死者身上。“招魂复 魄”是丧礼制度中一项基本内容。

2、沐浴,洗发澡身。濯发曰沐,澡身曰浴。

3、饭含,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4、掩,用帛将头部裹起来,以代替帽子。

5、幎目,覆盖死者面部的巾。幎目是裹头后,用方布盖在死者的整个面部。

6、瑱,用东西塞在耳内。

7、玉九窍葬俗,《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8、屦綦结跗,用带子缠绕死者穿的鞋子,在脚背打结扣。

9、殓,殓有小殓、大殓之别,举行两次仪式。给死者穿衣为小殓,大殓则是将死者尸体入棺。

10、冒,古指覆盖尸体的布,“君锦冒,大夫玄冒,士缁冒”。

11、绞,敛尸所用的麻布束带,将死者所穿衣服捆紧。

12、帛画、铭旌,帛画由绢帛制成,其上绘有细致、精美的彩色图画。三部分组成,分别表示天上、人间、地下。都是根据各种神话传说描绘的,人间则突出绘有墓主人的肖像和日常生活情景。铭旌,由丝麻制成,呈长条状,其上或有图案,或无,但都书写着墓主人的籍贯、姓名等,以表识死者姓名或代表死者灵魂。

13、出殡,把灵车运到安葬或寄放的地点。这一过程又隔一段间隔,称为葬期。运载尸体的车称为灵车,也称为柩车。出殡时柩车起行。送葬者执绋前导,称为发引。盖指牵引柩车的绳索以送葬,即位执绋。翣,古代出殡时的棺饰。路祭,沿途设筵祭奠。挽歌,古人送葬,执绋挽丧车前行之人所唱哀悼死者的歌。

另外,根据逝者身份分为三种,一是本地或外地亲友至丧家送葬。二是诸侯王、贵戚,政绩突出的臣子病逝,天子、皇后或诏令与死者同一级别者送丧。三是高级将领、功臣、权贵送殡,朝廷特遣御林军护送灵柩;或以骑、步、车三军兵种士兵,沿途列阵迎送灵柩。

在《琅琊榜》电视剧中萧平旌在萧平章的灵柩启程回到金陵前,执枪连声大喊“噫兴”,其实“噫兴”就是告神之意, 类似于曹操唱的《蒿里》、《薤露》这类古代挽歌。

《琅琊榜》这部影视剧作品不仅有传统的“丧礼”文化进行详细的展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正如《人民日报》对该剧的评价:“《琅琊榜》的故事时空虽然是架空的,电视剧却在细节上下了不少功夫,服饰、礼节等方面都可以察觉出参考真实历史风貌的心思。在一群戏说、琐屑的剧里,《琅琊榜》作为一部架空历史剧,却显出了正剧的范儿,试图叙说一种明朗的对赤子之心的坚持。花了心思,把每块板都尽量做长,这样的努力,观众看得到,也买账。”纵观《琅琊榜》全剧,无论是服饰、道具、礼仪等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剧中人物的思想内涵、气质风骨,都蕴含浓浓的“中国风”。

丧事的流程和各种叫法你知道吗?

丧葬习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各地风俗不尽一样,但基本精神大体相同,都是悼念老人功德、祈祷先人来世幸福,是一种孝行,是家家户户躲不开离不了的大事。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道、佛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也是人们的一种信仰。在数千年的神权社会里,人们认为,人的生死轮回,天命难违;祸福善恶,因果报应;灵魂永在,迷信鬼神;感恩行孝,来世福音;作恶多端,祸及子孙等等,因此安葬和厚葬老人理所当然,渐渐形成葬礼习俗,代代相传。。虽然近些年很多的农村传统文化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丧葬文化依然还是备受重视的,其中的讲究也是颇多。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常年在外面,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接触比较少,再加上在书本上这些也是学不到的,所以很多的年轻人都对丧事的流程及“叫法”不太了解。有些人即便是常见到过,但是也不太清楚,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

第一部分 咽气前后

1、病危通知:一般老人行将就木时,子女会提前通知至亲,如果病危的是女性。还要提前通知其娘家人,一方面是在活着的时候见最后一面,另一方面是提前商讨送葬事宜。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没有通知其娘家人,极有可能在丧事期间会指责,刁难。

2、儿女在侧:父母咽气之前,儿女最好能在父母身边,听父母交代后事,或叫做遗嘱。父母交代的事要牢记,不打折扣,以使父母死而瞑目。农村还有一个说法,父母咽气时身边有几个儿女是命中注定,不在跟前的就等于没有。所以儿女离得再远,父母病危就一定要尽快赶到父母身边。有的老人病危时几天不咽气,专等儿女来到跟前才咽气闭目,骨肉之情也。

3、穿寿衣:人在咽气之前要穿寿衣,如果咽气之后穿寿衣,就意味着是失身走的,视为不孝。穿寿衣可有自己家人来穿,也可以请别人来穿,穿单不穿双,穿双有人亡。穿好寿衣之后,口里再放上一个拴有红绳的“噙口玉”,象征大福大贵。绳的另一头拴在寿衣的纽带上,然后再用顷批扎上腿,意思可能是怕炸尸之后尸体乱跑。扎腿绳有的入殓或火化时要剪断,有的不剪。所以转生后小孩在学走路时大人要在两腿之间向地上剁一刀,意思是将这根绳剁断好走路。不过现在青年人知道得很少了。

4、报丧:当老人去世了以后,就要立即给亲朋好友送信,而这个就称之为“报丧”。而在村里往往是以敲锣,或者是燃放鞭炮的形式来通知村里人。而听到消息了,村民都会第一时间前来吊唁,并且主动帮忙。因为农村有着“红事请,白事到”的习俗。如死者是女性,咽气后要立即给娘舅家送倒头信,治丧的规模、程序等重要事项都要得到娘舅家来人同意后方可进行。

5、倒头车:当老人去世了以后,就要给老人沐浴更衣,穿上寿衣,然后再把他抬到堂屋里面,主要要双脚朝里头朝外,然后再在床前摆放一个盆用来烧纸,而这个称之为“烧倒头车”。注意在给老人穿寿衣的时候,是很忌讳亲人的眼泪掉在寿衣上的。

6、送纸:也称之为“报庙”,其一般都是由孝子手捧着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去祖坟前面跟祖宗们报信,告知祖先家里有人去世了。

7、请执事:一般农村都有相当于治丧委员会的一个组织俗称“大班”这个一般都是由村上各姓选出一到两名组成的。领导者我们那称“大执”。

8、吊纸:当村里的人知道村中有老人去世之后,都会每家每户安排一个人前来吊唁,并宽慰家属。而孝子则会对跪在灵堂前面,对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对于吊纸还有着“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的说法,就是来吊唁的人中,对方烧纸了就说明和死者的关系好,孝子需要磕头答谢。而没有烧纸,则关系一般,是不需要磕头的!

9、批榜: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一般都是男左女右。如果是父亡,则殃榜上书“故先考享年月日,寿终正寝”;而母亡则殃榜上书“故先妣,享年月日,寿终内寝”。

10、拜奠:一般是出殡前一天晚上和出殡当天早上二次拜奠。由丧者家属提供名单,大执安排拜奠顺序。这个很有讲究也是考验大执的能力。秒有差错,亲者指责。旁人嘲笑。

11:送殡:这算得上整个葬礼中最悲痛的场景了,当把“孝盆子”摔碎了之后,送殡队伍就出发了,不仅所有的亲戚都会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而且村里的很多人也会一起来。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吹奏哀乐、燃放鞭炮。就是要让老人热热闹闹地走!

12烧七:在很多的农村里都还保留着这个习俗,当逝者葬礼完成了之后,每满七天,则子女要给在给逝者“烧钱”。在过去一般都会从“一七”烧到“五七”,然后再接着“周年”。可是现在葬礼简化了,一般都只是烧“头七”。

“事死如事生”:先秦丧葬仪节是怎样的?

古人“事死如事生”,十分注重丧葬礼仪,并制定有繁琐的丧葬礼仪。自原始社会后期起,我国古代丧礼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西周最早的丧礼见载于《尚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延入翼室,恤宅宗……”记述了周成王死后为他举行丧礼的情况。

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丧葬礼仪已基本定型,《仪礼·士丧礼》等礼书载有周代“士”阶层贵族自死亡至丧礼结束的七大项仪节,以及《周礼》、《礼记》之中均有详细的记载。秦汉以后乃至今天,很多丧葬仪节礼俗,都渊源于此。先秦丧葬仪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临终之际、对死者的装敛仪节、下葬仪节以及葬后祭祀仪节。

临终之际

古代自天子至士,都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日常生活起居的房间,正寝则是斋戒或患病时居住的房间。古人认为,正寝可正性情,去世时必须在正寝,因此称之为“寿终正寝”。病人病重时,要将正寝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将病人迁到正寝北面的窗户下,头朝东。

据《仪礼·既夕》篇云:“士处適寝,寝东首,于北墉下。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疾病,外内皆扫。彻亵衣,加新衣。御者四人,皆坐持体。属纩,以俟绝气。”可见,人处于病重时要撤掉琴,注意屋内和衣服的干净,同时重视死于適室(即正寝),避免死于异性之手。将新丝帛放在病人口鼻上,用来验证病人是否还有气。

对死者的装敛仪节

该环节大致包括招魂、沐浴、饭含、铭旌、小敛、大敛环节。

招魂。古人认为人之生命由魂和魄组成的,人刚死的时候,通过大声呼喊或许可以让魂重归于体魄中。人刚去世,家人难以立即接受现实,希望通过招魂来挽留亲人的生命。《礼记·檀弓下》:“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郑玄注:“复”谓招魂(孙希旦《礼记集解》)。“爱之道”即“尽爱亲之道也”。人死不能复生,“复”就是对亲人孝敬之情的具体表现。其实,“招魂”有一套完整的过程的,我们以《礼记》为例。

招魂的准备。首先确定好招魂的人选,如果是周天子的丧礼,人数高达十二人,卿大夫则以命数递减,一般士人,则只有“复者一人”。其次准备好“招魂”用的衣服,一般是用死者生前的上衣。

招魂的地点。招魂一般要在死者所居正寝的屋脊上进行。周朝一些职官的职守理就有此项任务。据《礼记·丧大记》载:“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虞人”、“狄人”都是职官的名称。当然,为周天子进行“招魂”还要多一些地方。据《周礼·天官·夏采》载:“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又《礼记·檀弓》云:“君复于小寝、大寝、小祖、大祖、库门、四郊。”也就是说,只要是天子经常去的地方都要进行“招魂”。不过,也有一些变通,如《礼记·杂记上》载:诸侯或大夫到别国出访时“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

招魂的过程。据《仪礼·士丧礼》载:“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行“复”事时一般是呼唤死者名字,而对于周天子来说,则要“复,曰‘天子复矣’”(《礼记·曲礼下》),表示对天子的尊崇。又《礼记·丧大记》也载:“其为宾,则公馆复,私馆不复。其在野,则升其乘车之左毂而复。”

沐浴、饭含。沐浴一般用潘,潘就是淘米水。饭含,即往死者口中放入物品,饭含用米、贝。据《礼记·檀弓下》载:“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尔。”又《仪礼·士丧礼》载:“主人左扱米实于右,三实一贝。左、中亦如之。又实米,唯盈。”其中“米”指代“饭”,而“贝”即“贝壳”。为死者“含饭”,一般是不忍心亲人死后口中空无所实,体现了人死后得到奉养。

铭旌。按死者生前身份等级,用绛色帛制一面旗幡,上面用白色书写死者官阶、称呼,用与帛同样长短的竹竿挑起,在灵前右方竖起来。大敛后﹐用竹杠悬在灵柩的右边。下葬时取下覆盖在灵柩上。

小殓。即为死者穿寿衣,一般从人死之后次日开始,自清晨准备工作,收拾好小殓衣,为小殓奠准备好食物等。之后,据《仪礼注疏》载:“士舆,二人以并,东面,立于西阶下,有司,布席于户内”“商祝布、食、散衣、祭服”,“士举迁尸,反位”,“卒殓,彻帷”。主人夫妇分别西东“冯尸,踊无算”,悲痛。当然,主人要素发素颜,将头发盘起来,男主人还要袒臂。吊唁者需有致襚之仪,即来宾要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然后主人拜宾、送宾。

大殓。即尸体入棺,一般是人死之后第三天进行。天亮后把照明的东西灭掉,陈设大殓衣、奠及殡具、彻小殓奠、陈鼎……然后由商祝(即习商礼而任司祭的人)主持,将尸体放入棺中,设大殓奠。据《礼记·丧大记》载:“大敛布绞,缩者三,横者五。”又载:“大敛……君陈衣于庭,百称;大夫陈衣于序东,五十称;士陈衣于序东,三十称。”主人送宾客,再送众兄弟亲戚朋友。

成服。即亲属依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着不同的丧服。大殓之日就进行成服,《仪礼·士丧礼》:“三日,成服。”“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

闻丧、奔丧。人死之后,先派人讣告于死者的上司、亲戚、朋友等人,他们收到丧报,称为“闻丧”;然后陆续从各地赶往丧家,哀悼慰问,称为“奔丧”、“赴丧”。

朝夕奠、朔望奠。每天日出日落时举行两次祭奠就是“朝夕奠”,而遇月朔也要祭奠,就是“朔望奠”。据《礼记·曲礼下》载:“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孔颖达疏:“丧礼,谓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殡宫,及葬等礼也。”

备明器。就是准备为死者陪葬的物品。“明器”必须是和生者的用器有别的东西,因为亡灵不能用生者的器具。据《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而用生者之器,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

下葬仪节

未葬之前称为“殡殓”,所谓殡,是指停柩待葬。据《论语·乡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又《淮南子·要略》载:“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到了周朝,演变为人死之后入殓安置于西阶,如《礼记正义》规定:“天子七日而殡,诸侯五日而殡,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

朝祖。启殡前一天奉魂魄拜祖庙,寓意远行辞别先祖。

启殡。即把灵柩移到正屋中间,准备出殡,有时也可称为“出殡”。这时,五服之亲均要参加,表达悲痛之情。晋陆机《挽歌诗》之一:“捨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又《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载:“温成皇后启殯,帝不御前后殿,百官进名奉慰。”

起灵。即将棺材背到棺架上,死者男亲属于灵堂叩首,死者长子捧牌位,脚下放一个瓦盆,长孙打纸伞,侄子打引魂幡,次子持二根香火,女亲属一般等候于里屋。

发灵。时辰到,则丧礼开,灵柩起,孝子摔碎瓦盆,即“摔老盆”。

下葬。(这里以周天子的葬礼为例,因为当时平常百姓和其他阶层的葬礼还缺少资料。)下葬前,要把陪葬明器摆放在墓道两侧,然后送葬人员要各自站好丧位,此时还不能哭丧。据《仪礼·既夕礼》载:“陈器于道东西北上。茵先入。属引。主人袒。众主人西面,北上。妇人东面。皆不哭。”

接着进行方相氏驱鬼。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枢。及墓,入扩,以戈击四隅,殴方良。”

驱完鬼完,开始落葬,接着是丧主赠丧(向死者赠以财物)。据《仪礼·既夕礼》载:“袭赠用制币,玄膜束,拜稽颗,踊如初。”赠物,一般包括玉硅、币帛等。

赠丧毕,用容根车载以亡者遗物回到宗庙,尚衣官依次将死者未随葬之遗物藏于宗庙便殿之内。如《后汉书·礼仪志下》载:“容根车游载容衣……尚衣奉衣,以次奉器衣物,藏於便殿。”之后,太祝行醴献之祭,然后由司空带领士兵填土将墓道回填,成封,葬礼结束。

葬后祭祀仪节

下葬完毕后,并不意味着丧葬礼仪就此结束。

立主。安葬后,要为死者立主,依神用。据《礼记·曲礼》载:“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又《礼记集解》孙希旦集解曰:“措,置也。王葬后,卒哭竟而衬,置于庙,立主,使神依之也。”

虞祭。父母葬后迎魂安于殡宫之祭。虞祭一般分为三次。第一次初虞,下葬当天举行;第二次“再虞”,初虞后第一个柔日举行;第三次“三虞”,再虞后第一个刚日举行。据《仪礼·士虞礼》载:“三虞,卒哭。”

居丧。又称丁忧、守丧、值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而产生的习俗,涉及饮食、居处、哭泣、容体、言语、衣服、丧期等。居丧之俗规定的礼节很多,《礼记》中《杂记》《檀弓》《曲礼》《丧大记》《闲传》《丧服旧制》《问丧》等篇都有记载。

注意言行举止。据《礼记·杂记》载:“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既葬与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国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又《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居丧而不哀,在感而有嘉容,是谓不度。”

注意节制饮食。居丧的人必须节制饮食,以示悲痛之情。据《礼记》载:“既殡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酱;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乾肉。”

注意住所。据《礼记·间传》载:“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父母之丧,既虞、卒哭,柱媚剪屏,芐翦不纳,期而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复寝;中月而禫,禫而床。”待到除服后,才可以恢复正常的起居生活。

实际上,从人情人道主义出发,丧葬礼仪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先人的感恩。据《史记•礼书》司马迁说“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情而作仪”。而《礼记》又云:“人情之实也,礼义之径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在中国,人际关系的纽带主要依靠血缘,可以将家族成员凝聚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后世丧葬礼制,又融入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人在医院死后,为什么医生会立刻把死者的肛门堵住?

人死后,医生们会立刻用特殊手法把逝者的肛门堵住,其实是用不体面的手法为逝者留住最后的尊严和脸面,也是为了防止逝者遗体火化时“爆炸”。

几年前爷爷在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同病房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抢救治疗2天,后来因为病情太严重,生命还是走向了尽头。在老太太咽气后的那一刻,科室里主治医生立刻吩咐护士拿出一团白色的物体快速的塞入老太太的肛门里。

操作完后,又询问老太太家属们是否联系了市殡仪馆,如果没有联系,医院可以帮忙联系殡仪馆和火葬场,但在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之前需要把老太太的遗体转移到太平间里安置,不能继续放在病房里,以免影响其他住院的病人,等家属们办理完死亡证明后去太平间里领走遗体就行。

医生交代完这些事后,就吩咐护士准备把老太太遗体转送到医院太平间,老太太儿女们看着医生如此冷漠的处理方式心寒不已:人刚死,身体还没有凉透,就在遗体上乱塞东西。这边人一死,那边立马撵出病房不让住!

虽然老太太儿女们嘴上说着不想把老人推进太平间,但又没有提前联系殡仪馆,只能含着泪看着护士们推着乘尸车把老太太遗体“打包”送出病房。

同病房里住的都是老年人,大家都眼睁睁的看着医生和护士们的一系列不近人情的操作,老人们的脸上无不露出恐惧和担忧,甚至有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在那老太太咽气后的那一刻,吓得直接昏了过去。

而作为病人家属们,我们心里也挺生气,认为医院的医务人员太冷漠了,人死为大,老太太抢救无效死亡后,医务人员脸上没有一丝伤心难过,放佛死去的不是一条生命。而在老太太死后,护士还拿不明物体塞进遗体下体里,简直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人活着的时候天天催着让交住院费,人死后立刻被赶出了病房,一分钟都不让待,把病人遗体强制性推进太平间,死了还得薅病人最后一把“羊毛”。

当年爷爷病房里发生的这件事,真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医务人员们处理遗体的手法也给我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去年老公奶奶在养老院去世后,公婆直接联系了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殓尸,没想到入殓师看到婆奶奶的遗体后,火速的从随身工具箱里拿出一团白色的东西,迅速的塞进婆奶奶的下体,操作完后才继续给婆奶奶换上寿衣寿鞋。

没想到入殓师的行为和当年医院医务人员的处理老太太遗体手法一模一样,让我心里暗暗惊讶。后来在婆奶奶葬礼结束后,我找到给婆奶奶入殓的入殓师,向她提出了埋藏我心里多年的疑问:塞进遗体肛门里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用这个白色的东西堵住逝者肛门?

入殓师听完我的问题,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袋子,从里面取出一团白色的物体递给我,并对我解释道:

1、这个白色的物体其实就是普通的棉花团,是专门用来堵住遗体肛门和口鼻用的,医院里有时候也会用纱布来代替。

2、人死后给逝者做“堵肛”是入殓遗体的常规操作手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尸液渗出,也是为了让逝者走的时候更体面一点。

入殓师告诉我,其实不光是在殡仪馆会有这种特别的操作,如果一些病人在医院里去世了,一些比较专业的老医生们也会立刻让护士进行“堵肛”的操作,特别是遇到那种得了重症疾病去世的患者。

听入殓师跟我简单说完原因后,我从最开始的好奇和恐惧,心里慢慢对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和医院医务人员竖起了大拇指,也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愧疚,误会了医务人员这么多年真的太不应该了。

人死后为何要为逝者做堵肛操作?
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在殡葬风俗上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在民间,“出生”和“死亡”是人一生中特别重要的两个时刻,特别是死亡,从古至今,人们对“死亡”都怀着深深的恐惧和敬意,所以一直奉行着“人死为大”的观点。

人去世后的讲究很多,虽然全国各地的殡葬风俗不同,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下葬方式,经验丰富的人都会在逝者还剩一口气的时候,就提前为其穿上寿衣、寿鞋,甚至在人还没有彻底咽气前,就提前准备好了寿材。

提前穿上寿衣寿鞋,并不是诅咒病人赶紧去死,而是因为随着逝者死亡时间的流逝,遗体也会变得越来越僵硬,如果在人彻底死后再去为其穿衣穿鞋,因为肌肉的僵硬,会很难把衣物穿进去。

同时一些有经验的农村入殓师们在帮逝者穿寿衣时,会顺带地把逝者的嘴巴、耳朵、鼻孔和肛门堵上干净的棉花。

那么,为何一定要给逝者做堵肛门这种“奇怪”操作呢?

1、防止遗体内的排泄物流出,给死者最后的尊严。

人死后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上会慢慢有变化,因为大脑已经死亡,身体的各个机能也会逐渐衰败。我们都知道人死后身体会变得僵硬,这种在医学上叫做“尸僵”,其实尸僵不是立刻形成的,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在尸僵形成前,人体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咽气的那一刻,身体会瞬间变得柔软,特别是肛门周围的肌肉,由于没有生命力的躯体失去了对括约肌的控制,所以膀胱括约肌和肛门直肠括约肌会失去功能。整个肛门处突然间“松弛无度”,人体无法控制大小便,从而导致大、小便失禁,甚至有些男性在咽气后会出现JY外泄的情况,所以民间会有这样的说法:人死前会大小便失禁,尿完拉完后,人也就彻底的不行了。

而用棉花或者纱布堵住逝者的肛门,也是为了防止遗体内的排泄物流出,给死者留点最后的尊严,人死为大,家属们肯定不愿意看到床上满是污秽的大小便。

2、防止遗体内恶臭的有害气体外泄,“污染环境”。

人死后身上都会散发出臭味,这种叫做“尸臭”,主要是因为遗体腐烂都是从内到外的,人死后最先腐烂的就是体内的脏器,而我们体内是有着大量的微生物和细菌。当人去世后,体内的微生物会彻底紊乱,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脏器的逐渐腐败,人体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尸臭),还会产生一些液态物质(尸液),如果不用棉花堵住尸体的“孔”,那么这些液体物质就会流出来。

因此,为了防止这些有害体液和气味四处散开,“污染环境”影响到他人,所以会用东西把身上的“孔”堵住。

3、为了方便遗体火化,防止遗体在火化过程中突然“爆炸”。

在以前农村经济比较落后,人死后在处理遗体手法比较落后。按照殡葬风俗,人死后需要在家停灵3天供亲朋好友来瞻仰仪容,做最后的道别。以前农村的装殓遗体的棺材都是木头制作的,没有任何的冷藏“保鲜”功能,如果人在夏天去世,特别的三伏天时,炎热的气候会加速遗体的腐烂。

如果家属们没有对遗体进行一些冷藏处理,而是直接把遗体暴露在空气中,有害气体就会不断地增加并散发出来,堵住逝者的肛门,防止有害的气体散发出来,在火化过程中,火化工们直接用钩子划破遗体就行,这样可以防止遗体在火化过程中突然“爆炸”。

4、怀着对死者的敬意和期望。

学者们在考古帝王们的陵墓时,经常发现在墓主人的棺椁中有大量的陪葬品,特别是在遗骸旁有很多玉石制成的玉塞,这些玉塞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堵住死者的钢门。

曾出土过“金缕玉衣”的中山靖王墓,也曾经出土过玉塞,古代人认为以玉敛葬能保尸身不腐,而且“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也就是说,在人的九窍处放置金玉,即使人死尸骸也不会腐烂。

因此,给死者堵“七窍、九窍”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活着的亲人们认为人只要有一口气在,就有“复活”的希望,而堵住肛门是希望这口气能从口鼻处出,或许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人在医院中去世后,如何处理身后事?
人在家中去世后,只需要联系殡仪馆工作人员上门或者直接把逝者遗体拉去殡仪馆就行,处理身后事比较简单,那么如果人是在医院去世的,该如何处理身后事呢?

1、提前准备好寿衣寿鞋。如果是在医院里去世,家属们如果觉得逝者生命快要到达极限了,最好提前备好寿衣寿鞋。逝者咽气后,第一时间为其穿上寿衣寿鞋,以免遗体僵硬后不好穿着。

2、开好死亡证明。在遗体出院前需要开具好死亡证明,如果医院家属比较多,可以派家属去医院医务科开死亡证明。

3、预约灵车。如果家属们不想用自家的车拉载遗体,那么就需要预约灵车把遗体送往殡仪馆。灵车有殡仪馆的灵车和殡仪服务公司的灵车两种,如果家属打算办殡葬一条龙,建议提前预约殡仪服务公司的一条龙服务。

4、办理好出院手续。出院前家属们办理好所有的出现手续,结清账单,拿好出现账单小票,方便事后报销保险。

5、准备葬礼事宜。遗体到达殡仪馆后,可以先送到冷藏室保存遗体。家属可以在殡仪馆为逝者选择合适的墓地、骨灰盒、香烛冥币等殡葬用品。

6、在火葬场火化时,家属们提前准备好所有的所需证件:逝者身份证、经办人身份证、关系证明(户口本、结婚证等)、死亡证明(需要医院开具)。

7、遗体火化后,殡仪馆会给家属们开具火化证明,家属们保存好。

8、带火化证明、死亡证明等相关证件,去处理社保,各种商业保险,逝者财产,房产等相关事项。

9、最后,到公安部门户籍科去注销户口,死亡注销手续齐全的,户籍科应当场办理注销手续,在办理死亡户口注销的同时,收缴死亡公民的居民身份证,剪角作废后进行登记保存,统一销毁。

结语。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我们谁也改变不了。民间常说:人死如灯灭,死者为大。在亲人离世后,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我们只能怀着悲痛的心情,尽自己最大努力送亲人们最后一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于殡葬习俗中一些入殓手法,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的含义,看到入殓师们在遗体上操作时,心里会觉得难以接受。就像给遗体堵肛门这个操作,看似不近人情、不尊重逝者,其实它是一种很科学的做法。

堵住逝者肛门是现代医务人员进行遗体处理的常规操作,除了防止遗体出现体液外泄和气体流出,也是为了给逝者保留最后的尊严和脸面。

川西民俗:都江堰丧葬仪式

中华文明五千年,传统的地方习俗特色尤为显著,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独具一格的川西婚丧喜庆形式将传统的蜀地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歌可泣。

我们盆地的丧葬礼仪,尤其是川西平原都江堰的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特有的地理优势和人力资源,将丧葬的程序演绎得庄重典雅,浪漫而不奢华。

在我们农村,一个普通家庭里,作为对逝者的敬仰和对后代子孙的影响教育,对先亡尊者敬以神圣的地位,必将其遗体穿戴整齐,美其容貌,装殓人棺,停至正堂;若逝者尚有高堂在上,则稍移侧旁。设置灵堂、柏枝高扎牌坊、挂贴孝对、播放哀乐,让人们一置身其中就有严肃、庄重不可喧嚣的气氛之中。而这一切均由人们从听见主家放“升天炮”后自发组织的邻里之间的帮忙助力,一切都是那么的井井有条,还有重要的就是请阴阳先生、丧葬乐队和厨师团队,当然后者需要主家最后定夺,毕竟出钱的说话才能算数了。傍晚主家安排守夜:据传,守夜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猫、鼠之类伤损逝者的尸身,猫若从尸身上越过,那是会惊尸的,尸体会跳起来行走,那就太可怕了。当然,目前的丧葬活动进步了很多,人死后皆将尸身进行火化,停放的只是骨灰盒,或者是全封闭的冷冻水晶棺,不会有危言耸听的惊魂场面,守夜的最终目的是“香火”不能断,脚下的“长明灯”不能熄灭,不然的话,传说英魂看不见脚下的路而魂魄归不了故里了。

一切打杂安排就绪,这时候该阴阳先生上场了,阴阳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筛选敲定出殡的日期和时间,为逝者行“开路”典礼,设置好灵位和招魂幡,最后带上罗盘为逝者选上一块风水宝地,划线打桩,这才完成前期工作。

70年代以前,人死后一般都是用木棺材入殓,但棺盖是留缝而不盖严的,直至出殡的当天还要给逝者面部进行“洗脸”,其中每天的一日三餐之前,逝者的至亲(女眷)都要到棺前哭丧,所谓“死人不哭,煞气不出”,哭的多,哭的好则可保今后家中安宁,身健祸少,否则,煞气不出,则往后家中不顺,灾难叠重。

整个丧葬过程最热闹和激动人心的时刻,应该是出殡前的晚上,我们称之为“闹大夜”。川西坝子的风俗,为逝者行“三献礼”最为常见。一般情况下,吃过晚饭,在主家的院坝头(灵堂前),地上铺设晒垫(平时晒谷子用的竹编垫子),逝者的孝子贤孙们依次跪在垫中(儿子女婿在前),在阴阳先生(司仪)的安排指挥下,乐队奏乐,炮手鸣炮,祭祀开始;一般的家庭大多数行“小三献”,也有个别行“大三献”,在“三献礼”中,阴阳先生根据主家提供的“逝者生平”,用他们的专业的悲戚动人的丧葬套词(花开十二月),将主家的孝子贤孙们带领着,围着院坝在灵前祭拜,颂念转圈,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将逝者亲人的思绪和情感带入到祭奠的顶峰,有的人还没有等到仪式结束早已立不成声,有的看客也都沾光,也泪流满面,打起帮腔;诚然,达到这种境界的阴阳先生的艺术是不一般的,他的哭唱技巧和文化水平一定很高,不然,一篇写的无论多么生动和悲伤的祭文,让一个不懂语言艺术的人干读也会索然无味,不能引人入胜也是枉然。我曾亲身经历过两种祭奠仪式,就是因为阴阳先生的操作差异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相同的乐师,内容相近的祭文,一个是因孝家伤心过度而宣告提前结束,而另一个则是整个仪式结束而无一人悲泣,真是天壤之别!

大夜的尾声算是哭灵了,不管之前的祭奠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只要哭灵开始,伴随着忧伤的音乐,经验丰富的哭灵表演者哭爹喊妈,声泪俱下,其滔滔不绝的感恩哭词和哽咽难当的激扬情感,无不把你带入一个浮想联翩的悲痛情怀之中,使你泪如泉涌,不能自拔,让你的身心随之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让你积郁的感情之水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让你即使有愧于逝者的恐惧也得到极大的安慰和释怀,让凡心归静,让灵魂安息。

第二天的出殡仪式也很隆重,阴阳先生按照掐算好的时辰,举行发丧家祭,孝家齐跪堂前,行祭祀礼,乐师配乐,听阴阳先生唱颂逝者平生(祭文),亲友们再一次泪泣涕淋;升棺、封棺、鸣炮起灵,送入坟山。众亲友则尾随其后,为逝者送上一程;传统有送丧哭泣者,相帮们用鸡公车推起,一路走一路哭,形成长长的送丧队伍,后来会哭丧的人越来越少,就改用录音机录下哭得好的录音,第二天用来沿途播放,到当下,几乎看不见送丧的哭送了,完全被乐队的长号、短号和锣鼓响器所代替,所吹之曲也都是些欢快的流行歌曲了:“路边的野花不要採,不採白不採……”

发丧出门之后,打杂相帮们开始清理丧房,扫尽残香纸灰;还原昔日祥和喜庆的气氛。有儿媳的,娘家人则为孝家挂红放炮,以驱晦气。一切就绪,孝家的后代子孙将亲人入墓之后,便穿上自个娘家特备的大红“解霉衣”方才回到家中。中华传统乃红色喜庆,镇邪扬善,以祈求家庭和顺,吉祥如意。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放下执著,快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