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我眼中的成都“丧火”文化变迁

成都人口中所谓的“打丧火”,就是办丧事的意思。

我对民俗向来缺乏研究,那么在70年代以前乃至解放前成都人是怎样打丧火的就不得而知。80年代以后慢慢步入社会了,耳闻目睹了数十场丧火,感觉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还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慢慢地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的。

七八十年代鲜有看见哪家把灵堂搭在大街上的,一般都是在家里,而且据说那个年代哀乐也不是哪个随随便便就可以放的,得讲究一个逝者的级别。彼时的人们打丧火,丧仪一般都是一只花圈或是一块素色铺盖面子,成都人管这个叫“祭帐”,祭帐上面通常会用别针钉一张黄纸,纸上用毛笔写着送礼人的名字。在灵堂的一侧顺墙牵一根麻绳,祭帐就整整齐齐一块接一块地挂在绳子上。

花圈数量的多少和挽联落款的规格反映出逝者生前的人缘和地位,通常组织上送的花圈都会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至少提示逝者以前是个有单位的人。而在那个年代,有单位和没单位,生前生后的待遇是存在着天壤之别的。

讣告通常都是由逝者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发布,要搁以前都是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在一张二开的大黄纸上。现在俭省了许多,现在都是电脑打印,白纸黑字,然后再把这张白纸贴在另一张稍大一点的黄纸上面。这种变化的出现,或许是因为现在的人大多都不会写毛笔字了,也或许是因为现在的人都懒了,总之,现代气息浓了,但人情味儿却淡了……

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丧家开始逐渐地把灵堂搭在外面,专业的丧葬一条龙服务公司也应运而生,三百六十行又新添一行。当然还是有人奉行丧事简办,把灵堂设在家里甚至不设灵堂,这反而成为了“丧火界”的一股清流。

随之改变的还有丧仪的形式,就像如今红事不再送温水瓶和洗脸盆一样,白事也不再流行送祭帐了,而代之以或多或少的份子钱。丧家通常都会专门安排政治上绝对可靠的家庭成员来负责接收礼信,并且在那黄色内胆棚子的一角通常都坐着一位面相沉稳、把老花镜架在额头上的中老年男士,这一角色颇有点神似于旧时的账房先生,由他负责把随礼人的名字用毛笔写在一张小黄纸上,然后再把纸片挂在紧贴棚壁牵着的一根细麻绳上,而在以前这儿是属于祭帐的位置。

关于丧火打几天说法不一,听说这里面有“假三天”和“真三天”的讲究。但是现在打一天的居多,因为一场丧火打下来实在是太累人了,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这个切身的感受。甚至还有更快捷的——在今年三月我丈母娘的丧火上,我头一回听到了“热葬”一说!什么叫“热葬”?顾名思义,是趁热就烧?还是尽快结束治丧?反正等我们取到骨灰的时候,距离老人仙逝还差着十几分钟才满24小时呢……总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而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丧火也得随之与时俱进不是?而至于那些个说法呢,本来就是安慰活人的,对于一个死人来说,三天也好,一天也罢,热葬也好,放凉了再烧也罢,都没有任何意义,人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丧火流程中的讲究还有很多,我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清楚。不过现在很方便,专业的丧火公司会把流程打理得井井有条,事无巨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办不到的,人家甚至会把回礼的香皂毛巾都为你一份份的准备妥当,而你只需要提供一个大概的数字就可以了。而就算你在仓促间找到的这家丧火公司专业素质堪忧,一问三不知,你也不用着急。据戏精的观察,任何一场丧火,在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当中,都必定存在至少一位被生活耽误了的业余风水大师,他们会热情地为你解疑释惑,保证你不会因为在不经意间坏了祖制而殃及后人。“热葬”这个新概念我就是从家族中的一位同姓本家亲戚那里听来的,她以前是体制内,现在提前退休,专注修行……

同样在发生着悄悄的改变的细节还有很多,现在就连香蜡纸钱都为电子香和鲜花所代替。然而,还是有些东西“顽固”地保留传承了下来,而在这其中,除了细麻绳和账房先生,那位居C位的无疑就是非麻将莫属了!

成都人爱好麻将天下闻名,只要是三个人以上,不论认不认识,就有可能凑出一桌麻将,像白事这种场合,麻将作为忠实不二的“丧火伴侣”,自然就是不可或缺并必定将继续发扬光大!麻将光明正大地出现在成都人的红白喜事场合始于哪一年已经不可考,但在80年代以前肯定是没有的,因为那时根本就不敢打。打丧火时打麻将,这种与悲伤氛围点都不搭调的习俗在其他一些地区尤其是在北方人看来简直就叫不可理喻,叹为观止!当然在本地人中间也有人对此颇有微词,我的一位医学界前辈曾经不无刻薄地批判过成都的这种独特人文现象,他说:“一群人在那儿一边搓麻将一边嘻哈打笑,还要赌钱,这哪里是在寄托哀思呢?!”而我们科的老主任前些年去世时,主任的儿子面对组团前来“吊唁”的这些逝者当年的老部下时一脸愧疚地说道:“实在是抱歉了哈诸位,我们爸他在世时专门打过招呼的,在他百年之后他不希望看到有人在他的灵堂里头打麻将,如果诸位实在想打,我在两条街之外的茶楼包了几张桌子,有点远,希望不要见怪,待会儿就带你们过去……”

丈母娘去世时,本来一家人也是商量好了一切从简的,灵堂就设在家里,没有安排麻将。然而这一切都随着我老婆单位领导的莅临而被打乱,领导好这一口,好不容易逮着这个机会,我等自当不能不给面子,于是当下在对过的家庭小麻将馆里备下了桌子,又叫外卖送来了晚饭和宵夜。这一折腾,就是一个通宵,说是一切从简,但是该走的过场就还是都走到了,老婆熬成了熊猫眼儿,直呼遭球不住,幸好是“热葬”哦,不然的话连打三天,估计到时候还得再走一位……

其实成都式丧火的诟病并不在于它的气氛怪异,而是在于扰民!灵堂都搭在外面,那讲究一点的搭在小区门口,对邻居的干扰还比较小;而更多的丧家直接选择搭在家门口的绿地里,过道上,或是停车位里,所以每当小区里有人逝去,就至少会有十几位车主找不到车位,而更多的邻居则只好绕道而行,夜深人静的时候,哀乐声、谈笑声、打闹声和麻将声声声入耳,这种奇怪的组合真的很成都,但是确实是令人苦不堪言……

2019年4月,戏精拍到的桃蹊路上一场丧火结束后的狼藉现场。

不过鉴于“死者为大”的基本传统信条,邻居们一般都能比较大度地予以容忍,很少看见有为这种事情邻里之间红过脸的。

9月28号晚上我偶然撞见八里小区某个楼盘打了一场丧火,场面蔚为壮观。估计逝者生前出身于大家族,又亦或是人缘颇好,所以吊唁者甚众,以至于没有哪一家丧火公司能够单独提供辣么多的麻将,“太吓人了!他们一共请了三家丧火公司才把这单生意吃下来!”闻讯而来维持秩序并力图控制丧火规模的社区同志愤愤然地向不明就里还以为又要封城的路人抱怨到。

成都的疫情刚刚有所缓和,静态生活的痛楚还没有走远,像这样子的丧火,实在是打得有点儿过火了……

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介绍

比起其它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小的变化。

一、临终之处理

为死者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俗称小殓。

1、客家人重伦理,亲人感情甚笃。有疾,必延医救治。如已病入膏肓,药石罔效,即随时观察其气色五官,急召子孙亲人,随侍在侧。若脸色苍白,眼耳鼻舌缩小变形,饮食少进,即移寝于厅堂,放上门板,铺上草席或篾席,让病人卧其上,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将原穿衣服剪开脱下,最外一件换上寿衣。(寿衣,色蓝,六十大寿时,一般由女儿出资购买),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然后挂上帐。子孙守其旁,以尽最后之孝道。

2、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当病人气绝时,点上香烛,在死者脚尾米把远,放上一个大钱炉或一口烂锅,孝子贤孙双脚跪下,烧一定数量的纸钱,称之“烧倒头纸” 或“烧升天钱”,让死者到了阴间不缺钱用。然后香烛一直要燃到安葬为止。有“香火不断”之意。

3、烧纸钱时,子孙大哭。述其死者的苦楚和对子孙的厚爱,以示死者不该离去之意。

4当病人气绝时,以红布或红纸包一块玉或金或银元或硬币,塞于死者口中,称之“含玉”,以示吉祥。

5、当病人气绝时,马上杀一个公鸡,称之“洗脚鸡”。并煮成八分熟,置于为死者摆放的香桌下用箩筐照好。并烤七个小麦面饼,用柳条穿上放于死者手上,称之“打狗板”。

6、死者足尾置一盏清油灯,称之“长明灯”,为死者照明,不迷路,顺利到达阴间。并倒摆一板凳,凳面朝里,触脚。凳后放一碗饭,上置熟鸭蛋一个,插上筷子,称之“脚尾饭”。饭后置一香筒,点香拜之,香不可间断,并烧脚尾纸(用银纸)。另置盏清油灯在死者头侧,不能超过头顶,一天三次即早中晚慢慢向脚下移动,到安葬时移至脚部旁。

7、男死于家,称之寿终正寝;女死于家,称之寿终内寝。如死在他乡或凶死,不可抬入厅堂,只能安放于大门侧,以免凶神恶鬼进屋,殃及家人。仍是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换上寿衣。其它礼仪都一样。

8、人死后,堂上祖位、神位,均须以红纸掩之,以免祖先、神灵蒙受晦气。

9、所有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律撕下,换上白色挽联,以白纸书“忌中”或“严制”(父死用),“慈制”(母死用)贴于正厅门边。

10、人一死,先遣子孙或邻居亲友一、二人,持子女生辰八字请地理师(阴阳)择日选定吉利日期:大小殓、移柩、祭奠、还山、安葬、测定方位...等。

11、选定日期后,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并派专人若干前往各亲族戚友处报丧,并告知发丧安葬日期。今统印讣文寄达,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或以电报、电话告知。孝子报丧先不入其门,在门外叩头后,方可进屋(一般都未进屋)。

12、选定若干名对丧事较内行者,协商安排善后事宜。赋予职称、工作项目,分层负责,包括总务、出纳、茶水、文书、跑腿、帮忙人员.....等。

13、死者的子女为孝子,见亲族戚友、帮忙者均应叩头。

14、人死后,守孝之女亲人一般不用梳子梳头;地不打扫,安葬后及时打扫;子孙原则上吃素饭,不吃荤,至安葬后方可吃荤,称之“吃素”。

15、人死后,将死者睡的床铺上之用品立即抱出居室外;如其配偶在世时,把死者睡的床单、被单撕开一半,留一半给配偶,另一半在安葬后在坟圹上连同死者不用的衣物烧给死者;并把床铺移动立起靠墙放起不用,一般百天后才用。

16、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二、入殓

1、老龄长者早已备有棺木,称之为“寿棺”,寿棺内須装上钱紙,到人死后备为“烧倒头纸”用。如未备有,派人买棺木或请人做;买的棺木抬回时,子孙须哭泣至门外接棺。

2、请懂行的人,牵背筋线(又称牵背线)。用白纱线或白棉线在两根长板凳(凳面向地,四脚向上)绕线,按年龄多少(围长板凳脚一周为一根),一岁一根,满十岁加一根,以此类推。然后栓成像人头、四肢的样子,备用。

3、大殓前,至河边或用井水舀水洗尸。小殓时,男带帽,女带绉纱、耳环,头垫布枕(菱角枕)(内装狗毛、鸡毛或稻戎、细节稻草)左手执扇、手帕、验粄,右手执桃枝,棺木底放背筋线、串银纸垫底,脚穿布鞋,左脚前放银纸、右脚前放金纸。另放棺席布、过山裤,裤脚一正一反,再盖上亲友赠送之盖面被,最后再盖上孝子之盖面被,被上胸前放照身镜。大殓时,放一套衣服,死者得衣,子孙得裤,然后封棺,(客家话“裤、富”同音,故子孙得裤)。有钱人家还給死者戴上金银首饰。

4、封棺时,道士要讲一些年龄段的人,不要看封棺,称之为避煞。

5、封棺时,请道士敲打铜锣、念词,备牲礼祭祀。男死,由族长封棺;女死,由女之娘家封棺。由孝男一人代表跪请之。封棺时,先由善其事者用粗钉(五寸钉)钉好,然后再由封棺者用斧头敲之,并讲五句吉祥话。另备小钉串上五色布,钉于棺盖前头,称之“子孙钉”。封棺时,正钉、副钉皆须给予红包。孝子在灵棺前“哭丧”。

6、封棺后,灵柩停于厅堂,前设香案,摆香筒、烛台、酒杯、茶杯及果盆、水果祭之。吊唁者一到丧宅,必先上香,烧纸钱,子孙在侧答礼。

7、封棺后,每天早、中、晚,特别是晚上都要有人“哭丧”,一般为女儿、媳妇,直至发丧。

8、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三 、服丧

1、孝杖:父死用竹,母死用刺桐,长度为齐心窝,今则尺余,长短不论。

2、铭旌以白布九尺长,用纸书死者名讳、谥号(对角书写)共十七字贴于布上。

3、 丧事用纸,除使用白纸外,男死用青纸,女死用黄纸。男为乾,乾为天,青色;女为坤,坤为地,黄色。

4、 神主牌上书十二字,只有“主”写成“王”字。

5、 制孝子戴用之头箍、耳塞。父亡塞左、母亡塞右。父母俱亡,不用耳塞。

四、成服

1、做道场做禅子前,先行成服礼,孝子跪下接受族长或娘家代表递给之孝服、孝帕(今有用黑袖套代替)、香袋、麻绳,称之为披麻戴孝。授与者须讲四句好话,然后各自穿上丧服,戴上孝帕,拴上香袋麻绳。

戴孝帕有“满堂白”、“见礼白”两种。“满堂白”,即到场的人均发白孝帕布。“见礼白”,即出礼的人不管来多少人只发一根白孝帕布,但至亲的也均发。另外帮忙人都要发白孝帕布。用于做道场,做禅子,发丧、送葬时披戴。

2、成服,有棺前成服与当空成服两种,皆须备礼物。当空成服须设上下界礼物,上界斋蔬天金寿金、长钱爆竹、五干五湿。下界五牲礼物敬天,服满亦须当空除服。

3、成服礼仪式。行成服礼、阵设,执事者各执其事。升炮、击鼓三通,鸣金三匝。大乐三吹,大铜三发,细乐三奏,金鼓齐鸣,更细乐。孝子执杖匍匐就位,跪卧仗,稽颡(额)(三次)。一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司樽者,酌酒、献酌,奠酒,献帛,伏俯。请读祝文,乐止,宣读,复乐。孝子执杖起立,跪、卧、杖。司樽者酌酒,一献酌,献馔(注:吃的食物。意为菜),呈箸(音:注。筷子),二献酌,献禽,呈箸;终献酌,献鳞(鱼),呈箸、献食,佑(又)食,献茶,献帛,稽颡(三次)。孝子执杖起立,礼成,升炮,乐止,孝子执杖匍匐入帏。

4、穿上丧服后,一概不得进入厨房。

五、三献礼

1、行祭礼前先点香告灵、告祖、告天神。

2、祭奠前准备各种礼物,包括主家与亲戚之五牲及猪羊。

女儿、女婿要办三牲(今为猪肉一份、鸡或鸭或鹅一只、鱼一条。全熟)。

猪在左、羊在右,子孙烧香后,推出孝子为主祭,孝孙(或孝侄)一人为陪祭,请谙祭礼过程者为执事。预先请好礼生三人,一人为“通”,一人为“引”,一人读祭文,行三献礼,祭奠时子孙先焚香叩拜,再行三献礼。

3、祭奠场所多设丧居庭院或较宽敞之空地。依地理师指定之方位放置灵柩。柩上披一新毛毯,摆一香案,案上有香炉、蜡烛、水果(或果盆、罐头)案上放哀章、奠章、纸幡。香案前放一束稻草或草席、或跪垫,备礼生引至灵前跪下参拜。香案三、四尺前设供桌,供桌数目视祭品多寡而定。供桌上摆丧家提供牲礼(五牲)及亲戚带来之牲仪。末端桌上摆三杯酒,三碗鸡胗鸡肝,备三献礼祭用。供桌前设跪拜用之稻草、麻袋或跪垫。

4、供桌左方摆猪、右方摆羊。称之“少牢”。供桌下摆一碗茅砂。

5、香案右方为礼生通之站立位置,“引”则站于末端供桌之旁,读祭文之礼生则站于香案之侧,孝子孝孙等穿有丧服者,围于灵柩四周,其余观礼立于供桌两侧或前方。

6、提供祭拜牲仪者,包含丧家、娘家、出嫁女婆家及媳妇娘家。祭奠完毕,牲仪各自带回,丧家须给红包,红包内金额由理事者决定,以牲仪折合现金或加一、二成为原则。

7、祭奠时进行奠礼之礼生三人,须给予礼生肉(猪肉二斤)一块、毛巾一条、红包一个。

8、三献礼仪式。行祭奠礼(或行宾祭礼)肃静,阵设,执事者各执其事。升炮、击鼓三通,鸣金三匝。大乐三吹,大铜三发,细乐三奏,金鼓一齐鸣,更细乐。主祭者(宾)就位,参神,鞠躬,诣舆洗所,授巾,巾净,舆毕,复。跪,叩首,兴平身。诣香案前,跪,一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司樽者,酌酒献酌,奠酒,献箸,伏俯。读祝文,乐止,宣读,复乐,兴平身。复初位,行初献礼,主祭者(宾)由东阶升诣××老大(儒)人之灵座前就位,跪,一献酌,奠酒,献馔,呈箸,叩首,兴平身,复初位。行亚献礼,主祭者(宾)由东阶升诣××老大(儒)人之灵座前就位,跪,亚献酌,献禽,呈箸,叩首,兴平身,复初位。行终献礼,主祭者(宾)由东阶升诣××老大(儒)人之灵座前就位,跪,终献酌,献鳞(鱼),呈箸、献食,佑(又)食,献茶,献帛,叩首,兴平身,复初位。跪,叩首(三次),,兴平身,三揖辞神,礼毕,彻馔,升炮(主唱),孝子出帏,答礼,稽颡(三次),答拜(三次)。

六、做道场,做禅子

1、人死后,请道士或和尚追修功德。

2、做道场,一般都有男家祭(即致悼词)、女拜血盆、行三线、破地狱等仪式。

家祭,一般都用客家话,显得虔誠,朴实,不忘祖宗。

由孝子请四、五个十年左右童男,向死者灵前叩头礼拜,少则2400拜,一般为3600拜,敲一下木鱼,拜一下,为死者消灾。

破地狱,由和尚手持法器领着孝子围着预先放好的小青瓦的圈子转,边转道士边念“消灾经”。念毕,和尚手持法器将小青瓦打碎。从东西南北中破,共五门。以让死者少受阴间地狱之苦难,早日上天堂。

破地狱完毕,吃血酒,孝子每人都要給紅包,少则一个,多者三个。

3、做道场是依时间长短分:道场功果连宵(即一夜),为经济不是很宽裕人家采用;下午连宵(为下午加一夜)为一般人家常用;其它一昼一夜、二昼一夜就视丧家的经济条件而定。

七、点主

1、成都客家的点主,一般安排在安葬前一天的午夜举行,由孝子双手置于背后,反持神主牌跪地,接受点主,或设点主台。死者是男的,由族长或男家有名望的人点主;死者是女的由娘家代表点主。点主之人称点主官。点主官用朱笔将前书神牌之“王”字加一点成“主”,称之“点主”。点主时,由道士或阴阳先生引导点主。点主者,须讲四句巴适话。点主官下点主台后,孝子要备一份礼品送给点主之人。

2、请先生书写香袋,外书名讳谥号七字或十二字,内放书写生卒年月日时之红纸,另请工人制香篮、香筒、灵位牌,备安香火之用。

八、营葬

1、发丧前一两天,请地理师(堪舆家,又称阴阳)选择吉地,带工人携带锄、箕、糖果、金香、往墓地测方位、挖圹。圹宽一弓手(两手插腰,两肘间之距离)长九足掌(脚尖至脚跟长度之九倍)深约棺木之高度。并在挖好圹焚香化灵屋。在安葬前一小时,要用豆杆、柏树技、纸钱烧坟圹,称之为烧筋井。

2、预先写妥墓碑,请雕刻工匠刻好。

3、安葬前一夜,打斋普渡众位无祀孤魂。分荤、斋两界,各设香案,各插一支香牌,荤界写“本境男女无祀孤魂香位”;斋界写“南无焦面菩萨香位”。案上摆设各种祭品,及寿金、银纸、割金、巾衣...等。每碗祭品上均须插上一支香。

4、打斋普渡夜,将死者神主牌放置旁边,以礼品祭之。称之“陪席”。

5、普渡时,道士诵经念词,宣读红纸书写之普祭文。

6、发丧前,先请先生作哀章,奠章祭文,诔辞、吊辞...等,以备行祭礼时应用。

7、妇人,死还须准备转祖衫,一疋蓝布,一疋黑布,各八尺长,还娘家留念。

8、停柩期间亲朋吊唁,并致送奠仪、挽联、挽幛等,执事者应登记。亲朋来时,死者子孙须跪下迎接。

9、神主牌插于香炉,由长子、长孙捧之。另有招魂竹、纸幡亦由捧香炉者持之。

九、发丧

1、发丧,也称出殡。10、发丧前,先将灵柩移于厅堂外,设香案、供桌,摆上所有祭品,行发引礼祭之。

2、发引礼仪式。同成服礼,只把头尾两句改动一下:“行成服礼”改为“行发引礼”,“入帏”改为“退位”。其余完全相同。

3、打火把。用稻草扎成草辫子两根,根据安葬地远近来定长短。由两人打火把,在发丧前十来分钟前出发,按预定的线路走向安葬地。

4、丢买路钱。丢买路钱之人,沿打火把人走的路线走,一路丢一路的钱纸。遇桥或过函要插香钱。

5、送葬。先花圈,祭幛,孝子端灵位、遗像、灵幡走在灵柩前,再乐队,然后是灵柩,最后孝女亲族戚友。一直送达墓地。称“送上山”。送葬队伍颇为壮观。

6、抬柩者均由族人或帮忙人担当,今由葬仪社包办。沿丢买路钱之路线走。

7、灵柩抬起后不得着地;如距墓地遥远必须中途休息,必须以长板凳二张承之。送葬者须面向灵柩跪着休息。死者及大,以示尊重。

8、灵柩所经之路途,路上须燃放炮仗。现有些场镇一般不许燃放炮仗。

9、灵柩到达墓地,置于圹旁,依地理师所择时辰下葬、掩土、做墓头。

10、下葬后,地理师还要給孝子女留后土。孝子女背朝墓地,双手捧土抛向墓地,然后牵起衣服背后兜起,地理师向孝子女撒些大米粒。以示后人发达。

11、送葬回来后,送葬者须先跨火堆(柏树枝),然后围一棵树或预先划的圆圈转三圈,再吃点菜食,方可进屋。

12、发丧之日,死者家属要办酒宴答谢宾客。酒宴中有一道菜,是用猪肉截成的“三角肉”,代替了九斗碗中的肘子肉,称“坨子肉”,带姜汁味。酒宴要完时,孝子女面向宾客下跪,由礼生代孝子女答谢宾客,孝子女三叩首谢拜。

注:现在按《成都市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提倡火葬,禁止土葬,故以上礼仪有所更改,随礼就可。

十、善后事宜

1、灵柩掩土(火化)后,回丧家应安香火或安灵。孝子女将麻绳、香袋拴于神桌脚上。然后是除孝服。

2、发丧后,死者之床铺被席及所用器皿,该抛弃者以火毁之;该留者刷洗干净,再搬回原位。

3、所留衣物及遗下存款由子女均分,其所遗银钱,称为“手尾钱”。

4、女死,于发丧后将娘家的悗布应给娘家带回。

5、发丧后,需要“送火”,连续三天。首日送至墓地并圆坟,孝帕留尾。次日后渐缩短。

6、回煞。所谓“回煞”,传说人死后,鬼魂(三魂七魄)要回家收阳间足迹,如遇人惊扰,魂魄就回不来,故家人须回避。回煞日期,是由阴阳根据死者出生、死亡时间推算出来。时间多在晚上,家人不能在家住,须到其他地方“躲煞”。

7、人死之日算起,每七日须做七。五七为女儿七(妹子七)由女儿备牲仪拜之。并在七七四十九天中,一天三次即在吃饭前上香、敬饭。

8、出行。人死后,其配偶、子女须到娘家、舅舅家或至亲家走动一下,各走一家。受出行亲戚要回赠烧箕一个、甘蔗二根、菲菜二把、包子九个、筷子九双。

9、上新坟。第二年立春之后,至过社前就要上新坟。子女商量办,要在将坟墓前跪拜之地铲平,坟上垒土,焚香拜祭。

10、除孝,亦称“除灵”。人死后一般在一年以上,古时也有满三年,今也有120天后除孝的。子女定一个时间,备办祭祀物品,带上买的银可子、孝帕一起去坟前,焚香拜祭。并撕一小块孝帕,连同纸钱一起焚之。

11、合火。除灵后将香袋烧毁,取其灰与香灰放入祖先神位前之香炉内,称“合火”。 若有父母、其配偶健在,不能合香碗,父母、其配偶不在后才能合。

12、成都客家人,在死者十年后,择吉日捡筋,再请地理师选吉地安葬,称为捡筋葬。每年应备牲仪,率子孙至墓地祭扫,以黄纸挂于墓碑上方之中央,称之“挂纸”。

成都人的“打丧伙”

在成都,时常并非盛大节日,有时甚至是半夜三更,突然噼噼啪啪就听见惊天动地一串鞭炮声。响亮炸耳,声震四方。怎么回事呢?有人死了。人命关天,生死为大,人死了鸣鞭炮以示。

鞭炮声里的白喜事

几年前,成都市区已禁放烟花爆竹了,有政府公安局的明令文告,违者当重罚。此举还挺奏效,春节之夜很少听到鞭炮声了。但死了人放鞭炮的情形却更加突出,盛行。你要来罚款吗?罚就罚吧,一百两百,给你,就当先给死者烧的纸钱。我家的人都死了,还怕你来罚款?你好意思收死人钱,你就伸手拿去吧!

鞭炮响了,惊天动地,直冲云霄,这在如今的成都,就等于是在明确宣告,又有一个人闭眼落气,撒手归天了,又一盏生命之灯熄灭了,大幕在鞭炮声中落下。

而同时,这又意味着未亡人的一幕人生重场戏——悼亡治丧的开始。鞭炮声,便是一场丧事的前奏曲。鞭炮声淹没了一切悲喊哭泣,白喜事遂也拉开帷幕。

然后便是搭盖灵堂。自然也少不了黑纱白花垂挂的死者遗像,黄纸黑字的上下挽联,几案上点香燃烛,再置上瓜果供品,肃穆庄重,如此之类,与其他地方也大致相同,但这只是室内。成都人办任何事都爱把场子扯到露天坝来,喝茶爱在院坝里,做生意爱把摊子摆到街沿上,同样,办丧事搭灵堂也一定要延展到露天坝里。平房当街的,扯开篷布搭到街沿上,住楼房的,下面院坝里再支一个棚。不会有人提意见,也不会有公事人来干涉。

把灵堂搭到露天坝儿

把灵堂搭到露天坝干啥子?这就是你外地人不懂窍了。肃穆庄重是在房内小灵堂里,这外面摆个大场子,自然是图热闹图排场呀。姑且叫外面这个为灵棚吧,它的用处大着哩!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单位同事送的花圈祭帐摆哪里?当然要摆在这外面当门显眼处才风光。花圈两边儿排开去,祭帐一溜儿挂起来,还有现今都时兴送比祭帐更实惠的毛毯箱包鸭绒被甚至电饭锅电热水瓶什么的,自然也要在外面挂起来码起来,这才有气氛嘛。

说到气氛,当然要放音乐,不然就太冷清寂寞了。电线拉出来,收录机音响拿出来,有好带子好碟子尽管拿来。邓丽君刘德华邓紫琪,不管谁的。东北风西北风摇滚乐新民歌,不拘一格。花儿朵朵月儿羞羞情呀爱呀,尽都可以。逮着什么就放什么,想听什么就放什么,反正都是凑气氛,解寂寞,让这灵堂一天到黑音乐缠绕。哀乐当然也会放一段,国际歌之类也凑合,多几种风格的曲子没什么不好。如果不是瞅见有花圈,你只凭耳朵听,千歌万曲轮番上,你不定会以为这里是大众歌舞厅,或者草台班子在里面演把戏。

方城大战分外火爆

里面确实也够热闹,不是谁在哭丧吊孝,而是摆开几张麻将桌,方城大战正上演得分外火爆。摸红中,打白板,杠上花呀,清一色呀,福满贯呀。行家又割牌,瘟症又点炮,输家照样喊,赢家照样笑。一切的一切,都跟平时没啥两样,要说有呢,那就是牌桌更集中,场面更热闹,打的人更多,打的时间也更长,守灵吊孝要熬通宵么。

所以,成都办丧事,自愿来守灵的人最多最踊跃,而且尽职尽责,一守就是半夜通宵,这麻将牌可谓劳苦功高。你想,倘若不时兴这一套,人家来吊丧,就是心再诚,情再深,把该说的哀悼之词都说了,把该流的悲伤之泪都流了,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也就差不多了,还能一直说下去哭下去,熬它长长一夜么?有麻将搓着,大群人聚着,热气腾腾,兴高采烈,这就把难题给解决了。吊丧者坐得住,不感到时间难过,主人家也心里高兴,瞧瞧,我家的丧事有多热闹!这与结婚办喜事的心理一样,人越来得多,场面越红火,就越说明主人——结婚时是新人及新人全家,治丧时是死者及死者遗属——的人缘好,朋友多,威望高,这样面子上多光彩呢!

规格排场绝不亚于婚宴

不仅办,而且规格排场绝不会亚于婚宴。也不可能亚于婚宴,道理很简单,亲朋大体还是那些亲朋,人数差不离还是那个数,席桌还得那么多席桌。酒还喝不喝?当然得喝,咋能不喝!大家都辛苦了不说,关键是,没有酒的席还配叫席么?不设酒能算是请客吃饭吗?酒席酒席,酒字当头,无酒就不成席!于是,这场合就绝对与婚宴没啥区别了,一样的频频举杯,一样的劝酒敬酒,一样的划拳行令,吆五喝六,一样的说说笑笑,闹闹腾腾,一样的酒气熏天,一样的喜气洋洋——真正可以体会到白喜事之说言之有据,绝非妄语了。

除了规模排场,丧事的时间之长也是绝对超过婚礼的。婚礼再怎么热闹,再有什么花样,大体也就是一天两日的事。闹完洞房就完事了。而办白喜事则不同了,少则三日,多可一周,倘有等候外地游子归来奔丧尽孝道的,尤其是如遇还有因死因置疑或责任待究,以及与公家为赡养补助等等后事扯皮纠葛的,拖上十天半月不发丧的也不是偶然。

所以,红白二事中,真正有些特色的,在成都人还是得数丧事,那真是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的白喜事!

成都殡葬的流程

当亲人刚过世时,各类事项都千头万绪,首先应该完成以下几步才是当务之急。另外,由于去世时具体状况的不相同,部分事项的处理方式也可能会有些许差异。今日成都殡仪给大家介绍一下临终辞世这个流程。

临终辞世的流程

1、确认死亡后,开具死亡证明(一式四联)。

(1)在家中去世,拨打120,告知其具体地址,在医生到达现场确认死亡后,由家属跟随医生回到医院开具死亡证明。

(2)在医院去世,由主治医师出具死亡证明。

(3)意外死亡,需要在死亡原因调查完成后,确认为意外死亡后,再由公安及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温馨提示:死亡证明在后期办理户口注销等事项中会用到,请务必妥善保管。

2、净身更衣。

原则上是由逝者至亲来亲自执行,但是如果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也可请白事顾问或医院护工代劳。若请护工代劳,则需当场支付其费用。同时,在室外需焚烧倒头纸,待其燃尽冷却以后,用白色布袋装好,之后再供于灵堂之上。

3、通知殡仪馆来接运遗体,并将死亡证明及火化联交给殡仪馆的工作人员。

(1)在家中或没有设太平间的医院去世,直接通知殡仪馆即可以了。

(2)在设有太平间的医院去世,根据医院的规定,需要先在太平间里停放,次日再联系殡仪馆来接运。

(3)不清楚医院太平间的具体状况,可询问医院的工作人员。

4、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前来接运遗体时,可以在服务项目的委托单上选择化妆、整容、停放等基本服务。

5、预约火化的时间(一般是在去世后的第三天清晨或着上午),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以下事项:

(1)火化炉等级

(2)是否需单间停放(殡仪馆停放单间是按天收费,时间为12:00到次日12:00,因此不建议去世的当天立刻转入)

(3)单间是否需鲜花装饰

(4)装饰的档次

当人们刚刚失去了亲人的时候,难免会沉溺于悲痛之中,无暇顾忌其他。但是偏偏这个时候的事项是最多最杂的,全都需处理。因此这个时候的丧属是最为六神无主的。为了避免慌乱,建议您尽可能在逝者离世之前就选好专业的殡葬服务机构,确定好治丧服务方案。在逝者离世时,由专业的白事顾问协助您处理以上各大事项。如此一来,就可以为您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助于后续事项的顺利展开。

当逝者的遗体被接走并安置妥当后,就可以准备设立灵堂了,就可以进行治丧活动。如果是在医院去世的,尽可能在离开之前把各项费用都结清,以此来避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按照成都地区的风俗,治丧活动一般为三天。此处的三天并非说的满72小时,而是“假三天”。

第一天:去世时刻到当日24:00;

第二天:次日0:00到24:00,整天是24小时;

第三天:0:00到出殡时刻。

虽然不满72小时,但依照行业的惯例,很多消费项目是按三天收费的。丧属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以避免无谓的争端。